一、公司基地情況
公司目前在靈川縣潭下鎮薛家村建有基地,共流轉土地1000畝。主要分布在靈川縣潭下鎮薛家村委的南岔村、神北村、塘里渡村、薛家村、文家井村、建新村等,共簽訂流轉合同土地876畝。此外,我們通過“公司+農戶”形式,在潭下鎮正東村簽約土地350畝。
二、公司現狀
公司的有機糧食生產從育苗到收割全程機械化設備一應俱全,基本實現了辦自動化生產,保證了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有機生產。在種植獲得成功的同時,開創種養結合模式,創新和開展“稻鴨共作”、“稻魚共作”、“果園放養”等生態種養模式,實現種養結合利益Zui大化。
1、從事優質高產稻和有機稻生產、以及利用稻菜輪作從事有機蔬菜種植,是我們公司目前采取的種植方式。經過公司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,我們2012年在桂林將日本優質稻種“越光米” 栽培成功,并在當年日本長野舉行的第十四屆“米●食分析鑒定國際大會”上獲得“特別獎”。
從2013年開始,我們利用潭下鎮薛家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推廣400畝有機稻的種植。通過2年的有機種植土壤轉換,在2014年,我們取得了400畝水稻的有機轉換認證,2015年增加通過450畝的有機稻田轉換認證。
我們的有機大米種植過程采用“稻鴨共作”食物鏈模式,大米具有外觀晶瑩透亮、香味濃郁、味道香甜等特征,素有“世界米王”,又有“白雪米”、“不用配菜的米飯”的美稱。公司于2014年注冊了“山水谷”、“山水兆豐”注冊商標。
2、開展“稻鴨共作”立體種養模式
“稻鴨共作” 模式是公司開創的現代生態型、立體式種養結合模式。通過提供動植物之間共生的良好環境,使二者相互依存、互惠互利。利用鴨子的雜食性和生活習性為水稻除蟲、除草、施肥、中耕渾水、促進生長。
3、開展“稻魚共作”立體種養試點
稻魚共生系統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。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,魚則發揮耕田除草,松土增肥,提供氧氣,吞食害蟲等功能,通過“魚食昆蟲雜草-魚糞肥田”的方式,使系統自身維持正常循環,不需使用化肥農藥,保證了農田的生態平衡。稻、魚共生系統完美地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、土地的可持續利用。稻魚共作系統在經濟收效上是常規水稻種植的1.75倍。我公司2014年開始“稻+魚”模式試點,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。
三、開展規?;洜I,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
1、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。目前,我公司承租費用250公斤糧食/畝年,2014年按675元/畝租金計發,土地租金與農民自行種糧收益相當,農民可以在本公司務工也可以到外地打工,農民增收明顯。
2、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。我們公司逐年加大對農業基地的投入力度,多方籌措資金整修水利、購買農機、辦電改水,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。
3、有機生產有利于促進土地肥力的改善。我公司進行“稻鴨共作”、“稻魚共作”、有機稻種植、有機蔬菜、水果的種植等都會改善土地的肥力。
4、村容村貌得到改善,促進新農村建設,通過公司承包經營土地,和村民一起因地制宜地改善村容村貌。逐步提高農戶清潔鄉村、美化環境的意識,讓村民在村容村貌改善中,真正體會到環境變化帶來的好處。
5、土地流轉后,留守的農村婦女、老人可以到合作社或企業務工,解除了外出務工親人的牽掛。同時,留守農民可以有時間、精力更好地照顧老人和孩子,減少了家庭糾紛和社會矛盾。
四、未來三年的發展
(一)建設大米加工廠
擬在靈川縣潭下鎮建設大米加工廠,達到年加工優質有機稻米30000噸及有機食品深加工的廠房及設備、主要建設面積為500平方米的實驗室、1000平方米的教研室、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的辦公區及產品展示中心、員工宿舍區。
(二)大力發展種養結合模式
大力開展“稻鴨共作”、“稻魚共作”模式,創新和推廣這項新型的種養模式。 2015年出欄活鴨1萬羽,實現銷售收入80萬元;鴨蛋1.5萬斤,實現銷售收入27.6萬元。同時進行禾花魚套養、稻田泥鰍養殖、大閘蟹養殖等試點,均取得了成功。2016年將進一步擴大種養結合規模,計劃投資250萬元,建設600畝禾花鯉稻田養殖示范基地和400畝麻鴨稻田養殖示范基地,在種養結合新模式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。
(三)其他有機產品
有機水果、蔬菜園區,種植高端有機果品與優質養殖。如:日本有機蜜桃、葡萄、碧根果、無花果、藍莓、獼猴桃、草雞、各類禽蛋等??刹烧蓍e,也可以包裝成禮盒饋贈親朋好友。
(四)開展生態旅游
整合觀光農業及休閑養老項目,發揮桂林山水旅游優勢。建設適量的木屋度假村、以及配套的酒店、餐飲、休閑、娛樂場館設施,同時建設休閑養老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