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港市港北區合成紅磚廠,辦公室地址位于中國西部地區內河第一大港貴港,貴港市港北區港城鎮貓兒山村16隊,于2008年05月08日在貴港成立,我工廠主要提供紅磚生產銷售* 我們致力于提供的生產解決方案,期待與您共贏未來
工商信息和基本資料
- 法人名稱:
- 貴港市港北區合成紅磚廠
- 簡稱:
- 合成紅磚
- 主要經營產品:
- 未提供
- 經營范圍:
- 紅磚生產銷售*
- 營業執照號碼:
- 450802300001249
- 發證機關:
- 貴港市港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
- 法人類型:
- 個人獨資企業
- 核準日期:
- 2010-07-19
- 經營期限:
- 永久
- 經營狀態:
- 存續
- 成立時間:
- 2008年05月08日
- 所屬行業:
- 粘土磚瓦及建筑砌塊廠 » 港北區粘土磚瓦及建筑砌塊廠
- 所屬城市黃頁:
- 貴港企業網 » 港北區 » 港北區港城鎮
- 順企編碼:
- 31132114
貴港市港北區合成紅磚廠的股東
股東名字 | 出資比例 | 出資額 |
---|---|---|
陳友文 | 100% | 人民幣30萬元 |
貴港市港北區合成紅磚廠的工商變更記錄
變更項目 | 變更后 | 變更前 | 時間 |
---|---|---|---|
許可經營項目變更 | 審批機關: 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; 證號/文號: (桂)FM安許證字〈2008〉09-0154號; 審批日期: 2008-04-29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安全生產許可證; 有效期至: 2011-04-28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8-04-29 審批機關: 貴港市港北區墻辦公室; 證號/文號: 貴港市港北區墻辦登字〈2010〉02號; 審批日期: 2010-05-11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廣西壯族自治區磚瓦及砼砌塊工藝設備登記備案書; 有效期至: 2011-05-11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10-05-11 審批機關: 貴港市港北區水利局; 證號/文號: 20070402; 審批日期: 2007-04-02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證; 有效期至: 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7-04-02 審批機關: 貴港市國土資源局; 證號/文號: 98; 審批日期: 2007-11-12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采礦許可證; 有效期至: 2010-11-01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7-11-12 審批機關: 貴港市環境保護局; 證號/文號: 貴環許第10002號; 審批日期: 2010-01-01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《排放污染物許可證》; 有效期至: 2010-12-31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10-01-01 | 審批機關: 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; 證號/文號: (桂)FM安許證字〈2008〉09-0154號; 審批日期: 2008-04-29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安全生產許可證; 有效期至: 2011-04-28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8-04-29 審批機關: 貴港市港北區墻辦公室; 證號/文號: 貴港市港北區墻辦登字〈2009〉03號; 審批日期: 2009-06-04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廣西壯族自治區磚瓦及砼砌塊工藝設備登記備案書; 有效期至: 2010-06-04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9-06-04 審批機關: 貴港市港北區水利局; 證號/文號: ; 審批日期: 2007-04-02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證; 有效期至: 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7-04-02 審批機關: 貴港市國土資源局; 證號/文號: 98; 審批日期: 2007-11-12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采礦許可證; 有效期至: 2010-11-01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7-11-12 審批機關: 貴港市環境保護局; 證號/文號: 貴環許第10002號; 審批日期: 2008-01-01; 業務類別: 設立(開業)[2]; 證件名稱: 《排放污染物許可證》; 有效期至: 2009-12-31; 行業風險度: 乙; 核準日期: 2008-01-01 | 2010-07-19 |
其他事項備案 |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睦洲鎮睦洲社區大橋街西一巷3之1號 | 廣東省江門市江海區外海街道辦事處麻一豪杰里11號 | 2010-07-19 |
其他事項備案 | 9 | 0 | 2010-07-19 |
負責人變更 | 陳友文 | 林耀光 | 2010-07-19 |